当一位脑梗专家
自己也脑梗了……
是一种什么体验?
近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导李轶
在视频中公布了自己的病情:
“大家好,我是李轶,
我今年45岁,我也脑梗了。”

李医生晒出他的磁共振报告,显示确诊为“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也就是俗称的“腔梗”,属于脑梗死的一种。不过,目前他处于无症状状态,暂时不需要进行治疗。


医生介绍,脑梗(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抽烟喝酒、肥胖、过劳等。
李医生表示,别的因素他都没有,就是符合一项“过劳”!
据了解,他曾因过度疲劳引发间歇性失聪,经常半夜被叫去医院做急诊手术。有一次他高烧了一个星期,半夜来了一个偏瘫的急性脑梗患者,他挑战身体极限,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去医院做手术,只为了从死神手里把病人抢回来……下了手术台,他自己也撑不住倒下了,被送进了抢救室。

李医生自嘲:“我天天治疗脑梗,最后我也得了脑梗!”
评论区网友表示很惊讶:



脑卒中患者中有不少“过劳群体”
李轶在诊疗中遇到过不少“过劳群体”,有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自述有头疼、手发麻的症状,他一番询问后了解到,患者是一位网约车司机,每天至少要开13小时的车,几乎全年无休。
李医生一听:“哎!你这个就是过度疲劳。”李医生提醒对方:“养家糊口不容易,也要重视身体。”
“健康是第一位的,就算赚再多钱,一旦身体垮了,就都是零……”




常言道:“医者难自医。”李轶医生每天苦口婆心地劝解患者,其实自己也是一个
工作起来不要命的“拼命三郎”。



李轶还以近年来治过的一些年轻患者为例,提醒大家注意:脑卒中有年轻化趋势,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一位34岁的男性患者得了脑梗之后依旧不愿意戒烟,说“不喝酒了,烟戒不掉”。一开始李医生表示:“你这个脑梗就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血管早晚要出问题,你烟不戒掉就别来找我了。”





之后李医生又苦口婆心反复劝说:“你记住你是34岁,不是74岁,你把烟戒了,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重要。”





李医生还曾提到过有两个孩子因为沉迷打游戏,突发脑卒中的案例。
这两个孩子都是长时间打游戏,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最终导致脑卒中。其中一个孩子才16岁,送到医院时已经半边身体瘫痪了,医生为他紧急做了手术,救回一条命,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李轶医生表示,近年来,年轻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这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这提醒我们,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要重视健康管理。
如何预防脑卒中?
脑梗死也称作“脑卒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佟志勇教授指出,脑梗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狭窄、抽烟喝酒、肥胖等。而长期高强度工作,身体处于“过劳”应激状态,也是引发脑梗的一大危险因素。
“脑血管疾病一般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佟志勇的临床观察跟李轶高度一致。
如何未病先防,管好风险?佟志勇给出以下建议:
1.严格控“三高”: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彻底改变不健康习惯:必须戒烟(包括远离二手烟)、严格限酒;坚持地中海式饮食,多选深海鱼、黑木耳、新鲜蔬果等有益血管食物;保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BMI 18.5-24.9,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养成主动饮水习惯,尤其睡前、晨起及夜间醒来时。
3.定期筛查: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吸烟者、有卒中或TIA病史者是重点筛查对象。
首选颈动脉超声检查,健康人群每2年检查一次;发现颈动脉斑块或轻度狭窄者,每年复查一次;确诊中重度狭窄者,每6个月随访监测一次。
快速判别脑梗有个简单方法——“中风 120”
“1”:看1张脸,是否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
“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时是否单侧无力;
“0”:(聆)听语言,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若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务必立刻拨打120,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专业医院,千万别错过救命的黄金时间窗。
转发给家人朋友,日常注意定期体检~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橙柿互动·都市快报、上观新闻、新民晚报
编辑: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