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意为“出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是二十四节气中由热转凉的过渡时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此时虽暑热未尽,但天地阳气已开始收敛,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自然界呈现“阳消阴长”的态势。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住院医师彭子真表示:“处暑养生,当顺应金气肃降的规律,重在润燥养肺、调和阴阳,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处暑时节,正是“金气当令,肺主肃降”的关键时期,此时气候干燥,易伤肺津,饮食宜以滋阴润燥、养肺益气为主。日常多食用百合、银耳、梨、蜂蜜等清燥润肺之品,山药、薏米、茯苓、芡实等健脾祛湿之品;减少葱、姜、辣椒等辛散之品,避免辛辣燥热食物伤及肺津;肺金亢盛,乘伐肝木,因此饮食上可多食苹果、葡萄、山楂、乌梅、石榴等酸性食物以敛肺气、强肝木。
“早卧早起”是人体顺应“秋收”规律的最好体现,有助于阳气的收敛和阴气的生发。彭子真说:“早卧可以避免夜间的凉气侵入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因熬夜耗伤阴液;早起则能顺应清晨阳气的升发,使人精神焕发,增强活力。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调节身体生物钟、提高免疫力有着积极作用,为秋冬季节的健康储备能量。”
在经络调理方面,可选择针灸或艾灸治疗,重点刺激肺俞穴、脾俞穴以泻阴邪;秋季阳气开始收敛,可灸足三里以扶助阳气,引阳入里;同时因“金将胜火”,要配合按摩劳宫、内关等补益心气。日常运动也应以“收敛”为原则,推荐太极、八段锦、慢走等柔和锻炼,以增强体质,调节气血运行。
秋燥易生“悲秋”之感,在情绪上需保持平和,避免忧思伤肺,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建议通过书法、绘画、静坐、音乐等宁静活动怡情养性,或登高望远舒展胸怀。遇到烦闷时可做深呼吸练习平复心绪。若时感忧郁,不妨与亲友小聚,以欢声笑语化解秋愁,保持平静舒缓的心态。
处暑是夏秋交接的温柔提醒,自然界开始呈现“阳消阴长”的变化。彭子真总结道:“此时养生重在把握‘收敛’二字,通过起居、情志、饮食、运动的整体调节,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减少阴阳失衡诱发的多种慢性疾患。”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润燥养肺,方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领略“秋收冬藏”的养生真谛。
责任编辑:信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