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战岁月中,眉山从未缺席这场民族救亡的伟大斗争。这片土地上,21万儿女参军报国,奔赴前线筑起血肉长城;后方百姓踊跃支前,宣传动员、捐钱捐物……用点滴力量汇聚成抗战的坚实后盾,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里有将帅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有士兵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更有普通百姓守望相助的顽强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起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永远铭记先烈的英勇付出,在传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共同书写眉山发展新篇章。
1939年11月4日,成都平原的天空被引擎的轰鸣撕裂。云层翻滚间,一架中国驱逐机如孤胆侠客,冲破数十架日军轰炸机的铁壁合围,死死咬住领头的“96”式轰炸机。当那架印有太阳旗的敌机拖着黑烟栽向地面时,没人料到,这场发生在仁寿与简阳交界的空战,是抗战时期眉山境内唯一的战场,更是中国空军用热血书写的悲壮传奇。
“轰炸大王”的嚣张来袭
武汉王家墩机场里,72架日军轰炸机的引擎声震耳欲聋,这支由日本海军第十三航空队36架、鹿屋航空队18架、木更津航空队18架战机组成的庞大机群,正杀气腾腾扑向巴蜀大地。

指挥这场空袭的,正是日本海军航空队的“神话”——奥田喜久司。这个出身在日本兵库县军人世家的海军大佐,曾在美国研习航空战术,回日本后又进入海军大学高级研修班深造,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一整套战略轰炸理论。因多次指挥轰炸南京、重庆而得名为“轰炸大王”,是侵华战争中一名罪大恶极的敌人。此次袭击规模之大且少有,机群布阵堪称罕见:他亲率36架“96”式轰炸机组成第一方阵实施精准轰炸,另两个航空队的36架战机则分头扑向成都北郊凤凰山、双流太平寺、温江机场等处,企图一举摧毁中国空军的西南防线。
然而命运给这位所谓的“轰炸大王”埋下了失败的伏笔:18架战机因机械故障半路折回,最终飞临成都的54架敌机,早已被中国军人锁定。当驻成都空军第3路司令部的警报响起时,29架中国空军的驱逐机直冲云霄,准备迎敌,其中就有第29中队副中队长邓从凯。
孤胆英雄的致命锁定
广东梅县青年军人邓从凯的座舱里,早已刻满与死神擦肩的痕迹。这位广东航校毕业的王牌飞行员,多次参加成都空中保卫战。当奥田喜久司指挥的首批27架“96”式轰炸机扑向凤凰山机场时,邓从凯在混战中敏锐地锁定了一架与众不同的敌机——领航机(机身上的特殊标识暴露了飞机的身份)。他猛地推进油门,飞机如离弦之箭冲向敌机群。数架敌机立刻围拢过来,机枪子弹在他座舱周围织成火网。但这位中国飞行员像疯了一样,单机硬生生撕开包围圈,死死咬住奥田喜久司的座机不放。

赴身抗战的中国空军飞行员
敌人奥田喜久司吓慌了,他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对手,试图摆脱追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那架中国战机步步紧逼。慌乱之中,他调转机头朝东南方向逃窜,邓从凯紧追不舍,两机在仁寿与简阳交界的上空展开了生死较量。
眉山大地上的悲壮定格
“轰隆——”一声巨响划破天际。敌人奥田喜久司的座机被击毁,坠落在仁寿三岔坝观音桥附近的荒坡。时任成都防空司令部少校参谋的眉山老兵刘景轼,清晰记得那天下午两点接到的报告:“仁寿与简阳交界处,有大型飞行物坠落。”作为前派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善后事宜,在对敌机残骸进行核查中,刘景轼和战友们从敌机上搜出了文件、三张地图,一具焦尸旁躺着一把刻有“爆击之王”的佩剑,还有一枚刻有“奥田大佐”字样的印章与护身银佛——这些物件,就是“轰炸大王”毙命的铁证。

敌机坠毁地
而《寻访抗战老兵——中国空军黄肇濂》文中说,邓从凯在攻击敌机时自己的飞机也多处中弹,最终撞在一棵大树上,机身解体,光荣牺牲。这位从未畏惧过死亡的飞行员,也许到牺牲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击落的敌机飞行员竟是中日空战中毙命的最高将领。
作为眉山境内唯一的抗日战场,这场空战以惨烈的方式落幕。中国飞行员用热血浸润了这片土地,也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消灭在眉山大地上。80年来,当年的荒坡早已不再是原来模样,但每当风起掠过天际,仿佛仍能听见当年战机的轰鸣声。英雄邓从凯与敌人奥田喜久司的对决,从来都不只是两架战机的对决,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发出的怒吼,那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最决绝的反击。无数像邓从凯一样的中国军人,凭着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毅然赴死的英勇气概,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空中长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