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近日,央视新闻《财经调查》曝光了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部分商家在和田玉销售中的诸多乱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那荒诞不经却又暗藏人性贪婪的桥段。现实中的和田玉市场乱象,上演各种“科技与狠活”,比电影情节更令人咋舌,也更令人痛心疾首。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法商家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他们利用消费者对和田玉认知不足的弱点,将低廉的原料经过简单处理后,冒充高品质的和田玉进行销售。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那条完整的造假链条:从“拔猴毛”漂白杂质,到虚构“国石珠宝首饰检验检测中心”出具假证书,再到直播间里主播与摊主的“砍价双簧”。当主播对着镜头声嘶力竭“为粉丝砍价”,转身却与摊主用两根手指比画底价;号称“含血红蛋白能清五脏六腑”的玉石,实则是连成分都搞不清的劣质货,每个环节都透着《疯狂的石头》式的荒诞。
和田玉,以其温润的质地、独特的色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镇平县作为“中国玉雕之乡”,有40万名从业人员赖此为生。当消费者对“石佛寺出品”失去信任,当“和田玉”三个字成为骗局的代名词,再完整的“产业链”也会轰然倒塌。就像电影里那块翡翠最终因疯狂争夺而碎裂,当化学药剂侵蚀的不仅是玉石的质地,更是行业的信誉时,受损的绝不只是消费者的钱包。
值得欣慰的是,现实并未像电影剧情那样滑向彻底的混乱。镇平县联合调查组在媒体曝光后连夜行动,控制涉案人员、关闭违规直播间,展现了整治乱象的决心。下一步,镇平县也将持续开展玉器市场经营规范整治行动。
但要根治这种“疯狂”,需要的不仅是事后的雷霆手段,更要构建预防乱象的“防护网”。希望监管部门能像电影里的便衣警察那样,深入市场肌理排查隐患,让假证书、假直播无处遁形,为疯狂的市场装上“刹车”,让产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
《疯狂的石头》的结局告诉我们,疯狂追逐的往往不是宝物本身,而是被欲望放大的幻象。和田玉市场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斩断造假链条的坚决,更需要回归“玉德”的清醒。唯有守住诚信的底线,才能让承载文化的“石头”,真正焕发出穿越千年的光彩。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