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一行50余人抵达遵义市绥阳县,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探索艺术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

6月26日清晨,师生们来到娄山关战斗遗址。巍峨的娄山关在雨雾中更显雄浑,青松翠柏间依稀可见当年红军战斗的痕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娄山关纪念馆,通过历史照片、文物和沙盘模型,深入了解红军长征途中这场关键战役的壮烈历程。
随后,师生们观看了《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隆隆炮声、冲锋号角与演员们的倾情演绎,将观众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硝烟弥漫中,红军战士奋勇冲锋的身影与巍巍青山融为一体,震撼人心。实景演出不仅还原了历史,更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红色精神直击心灵,让师生们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为后续创作积累了素材。

雨丝轻拂,远山如黛。下午的枧坝镇黄鱼村笼罩在一片朦胧烟雨中,连片的稻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错落的民居点缀其间,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清华美院的师生们撑着伞,沿着湿润的田埂走进水稻种植基地,聆听村干部介绍特色农业与生态种植技术。
“这里的稻田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更是天然的景观艺术。”村干部详细介绍了黄鱼村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近年来,黄鱼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五强组织”创建要求,以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为目标,紧扣“江畔美宿·烟火黄鱼”总体定位,按照“景区旅游+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乡村民宿”发展思路,奋力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

“黄鱼村的自然景观让我想起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雨雾朦胧中,劳作的村民、错落的屋舍与层叠的梯田构成动态的‘活态画卷’,这种质朴的美学体验,是课堂里无法复制的,我认为可以以写生为基础,创作一组反映乡村新貌的水墨作品。”清华美院学生朱诺分享道。
随后的研讨中,师生们也围绕“艺术介入乡村”展开热烈讨论。师生们结合专业特长,对黄鱼村的景观规划、文化IP打造等提出建议。

“这一天的社会实践,让我真切触摸到了艺术的根脉,特别是在黄鱼村,雨中劳作的农人身影让我明白,最动人的线条永远来自生活的笔触。过去在画室,我们总在追求技法的新奇,今天才懂得,真正的艺术创新永远建立在对土地与人民的深刻理解之上,之后的创作,我要用传统山水画的章法,来表现乡村振兴的新气象,让古老的笔墨语言诉说当代的中国故事。”清华美院学生周沛说道。
未来几天,师生们还将深入体验空心面制作、打糍粑等非遗技艺,用艺术的视角发掘更多乡村之美,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