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文章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八部门联合发布!释放哪些信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3:42:00    

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发挥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各项政策合力,从增加融资供给、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提高支持精准性、落实监管政策、强化风险管理、完善政策保障、做好组织实施等8个方面,提出23项工作措施,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状况。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提高服务适配性,鼓励开发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举措。《若干措施》中既有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级,也有增量政策的创新供给,比如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降低贷款附加费用、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可谓切中了小微企业在融资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小微融资供给、减轻企业融资负担、提高融资效率,为企业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破解需多维度政策协同发力,文件围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从增供给、降成本、提效率、优环境等多方面制定措施,多部门协同发力,既着眼于当下“供血”,又致力于长远“造血”,有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实现“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的可持续改善,为稳就业、促创新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撑。

增供给: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瞄准增加小微企业融资供给,《若干措施》提出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向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法人类贷款、民营类贷款投放。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鼓励银行统筹运用无还本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做好小微企业贷款到期接续支持,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

重点领域企业将获得更精准地金融支持。《若干措施》提出,要引导银行主动对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组织开展“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全国行活动。加大对外贸新业态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支持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亦被重视和部署。《若干措施》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规范成长后到北交所上市。支持创投基金加大对初创期、成长型小微企业的股权投资。探索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考核机制,拉长考核评价周期,提高风险容忍度等。

薛洪言表示,在增加融资供给方面,《若干措施》强调通过融资协调机制“精准滴灌”,如“千企万户大走访”摸排需求并定向推荐银行,结合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无还本续贷政策,缓解小微企业“缺血”困境。同时,股权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北交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及创投基金形成梯度支持,尤其对科技型、外贸型小微企业给予重点倾斜,实现“债权+股权”双轮驱动。

实际上,一些政策已于前期落地,且取得积极成效。比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低成本资金快速直达企业,目前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6700万户,发放贷款12.6万亿元,约1/3是信用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并自5月7日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降成本: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3%,较2024年下降了0.33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9个百分点。不过,仍有一些企业对融资成本的“体感”与当前贷款利率明显降低的情况不同,其原因实际上与融资费用名目多、不透明有关。

瞄准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若干措施》旨在推动及时传导市场利率红利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同时规范机构与第三方的合作,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若干措施》加强贷款利率定价管理。指导银行结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自身资金成本和小微企业客群特征,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将政策红利及时传导至小微企业。另一方面,着眼于降低贷款附加费用,特别是要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定价管理,清理违规收费,规范与第三方合作,整治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等。

另外,《若干措施》提出,指导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合理确定风险缓释措施,在现有措施可有效覆盖风险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再要求企业追加增信手段,避免推高综合融资成本。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金融机构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强化数字化经营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在保持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适度减费让利,努力使小微、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提效率:简化流程缩短贷款审批时间

为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若干措施》推动银行简化内部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时效,灵活满足各类融资需求,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一方面要稳妥发展线上贷款业务。指导银行利用科技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独立自主地对贷款进行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密切监测欺诈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完善反欺诈模型规则和技术手段。对于线上自动化审批的贷款,建立人工复审机制,并合理设定触发条件。另一方面则要提高线下贷款办理效率。指导银行合理精简申贷材料清单,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指导大中型商业银行向分支机构合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压缩线下贷款办理时间。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表示,银行可以利用高效的自动化处理系统,大幅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同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信用历史等进行深度分析,提升服务精确度,并且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

优环境: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强化货币、财税、产业、监管等相关政策协同,在担保增信、信用修复、划型标准等方面,加快完善相关制度,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

薛洪言表示,聚焦激发银行内生动力,《若干措施》通过差异化监管引领大型银行“量质并重”、中小银行“做精本地”,并将普惠金融考核权重提升至不低于10%,配套FTP优惠(不低于50个基点),强化战略导向。尽职免责细则的落地与提升不良容忍度结合,打消信贷人员顾虑,而定期监管评价则形成“激励-约束”闭环,推动银行优化服务质效。

《若干措施》同时强化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要求修订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对此,薛洪言表示,在强化风险管理方面,政策注重“精准拆弹”,修订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标准,适配其经营特点,同时以试点形式提高信用贷款核销上限,加速不良处置释放信贷空间。这种“差异化分类+高效核销”模式,既避免“一刀切”压制放贷意愿,又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历史包袱,有助于提升银行持续服务能力。

此外,《若干措施》还着眼于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综合运用风险补偿、担保费补贴、业务奖补、资本金补充、绩效考核等方式,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支持。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