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浓烟滚滚,变身“点草成金”
——看中方县新建镇的秸秆“升值记”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莎 通讯员 罗亚峰 胡瑞彬
夏收时节,在中方县新建镇的乡间沃野,以往焚烧秸秆导致的“烽烟四起”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秸秆粉碎还田机的轰鸣声,和村民们对“秸秆变钱”话题的热烈讨论。
“以前图省事一烧了之,又污染又怕罚款。现在宣传到位,粉碎还田有补贴,卖给养殖场还能赚钱,这‘生态账’和‘经济账’一算,谁还愿意烧?” 种粮大户杨贤杰指着正在作业的装有北斗终端的粉碎机,高兴地说道。
这份改变的背后,是中方县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深入开展秸秆禁限烧与综合利用宣传工作,打出的一套集疏堵结合、综合利用、刚性约束于一体的“组合拳”,正在将秸秆从令人头疼的“废弃物”转变为增值的资源。
全方位宣传,变“不能烧”为“不愿烧”
中方县新建镇将宣传教育作为秸秆禁烧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让秸秆禁烧政策家喻户晓。
“这是我们印发的《秸秆禁烧明白卡》,上面写清了哪里不能烧、烧了要受什么罚,还有综合利用的补贴政策。”新建镇经济和生态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指着明白卡详细介绍。

(村干部张贴倡议书、明白卡)
镇上统一制作了“一卡”“一信”“一册”等宣传材料,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发放资料,面对面讲解政策。
“我们利用晚上时间走门串户,用当地方言讲解秸秆还田的好处,让老人们也能听懂政策。”村网格员向吉良说。
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参与度,牛眠口村建立了10人志愿者队伍,在重点时段协助巡查。该村还计划在11月举办秸秆禁烧知识竞答大赛,奖品为有机肥、农具等实用物品,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
“我们准备了题目,包括秸秆还田每亩补贴多少、限烧区需要哪些审批手续等,答对就有奖。”村支书向祖祥说。

(召开屋场会讲解秸秆还田的好处)
新建镇还利用“村村响”每日早晚播放禁烧政策和科普知识,在便民服务群中积极转发秸秆禁烧相关法律法规。四卧龙村还在主要路口设置了固定宣传标牌,在公路沿线悬挂了宣传横幅,确保宣传无处不在。
疏堵结合,从“一刀切”到“精准管”
中方县新建镇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一切焚烧行为,而是通过科学划分禁烧区和限烧区,实现精准管理。
“我们明确了禁烧区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要求,以及限烧区区域地块信息,告知村民有序焚烧的审批程序和气象条件。”新建镇工作人员表示。
镇上还公布了秸秆禁烧监督举报电话、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鼓励公众积极监督举报焚烧行为,形成群防群治格局。

(对露天焚烧秸秆进行劝导制止)
在监管方面,新建镇建立了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由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农户、包重点路段的工作机制,做到“全面覆盖、网格清晰、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同时,利用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新建镇为所有秸秆粉碎还田机安装了农用北斗终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精准监测作业面积和轨迹。
“最终面积以北斗终端系统数据为准,我们工作人员还要现场抽验10%以上,达到作业要求的才能申请发放奖补资金。”该镇工作人员介绍。
对于不同的实施主体,镇上还制定了差异化的管理要求:以村组为实施主体的,申报面积不小于300亩;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实施主体的,申报面积不小于500亩。这种分类管理方式既保证了政策的普惠性,又提高了实施效率。
综合利用,从“负担”到“资源”
新建镇大力推广秸秆“五化”综合利用,让秸秆变废为宝,从源头上解决焚烧问题。
“我们重点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对完成500亩以上的作业主体,按每亩50元给予补助。”新建镇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周铁铜介绍。
2025年,新建镇计划在禁烧区内完成秸秆机械粉碎还田1000亩以上,主要集中在康龙村、新建村和四卧龙村。在康龙村,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除了每亩50元的补贴,秸秆还田后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一亩地又能省下不少钱,这可是双赢的好事。”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多元利用,拓宽出路。牛眠口村计划将90%的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其中60%以上用于机械粉碎还田,15%左右用于养殖场发酵肥料,10%左右用于百姓种植蔬菜与鱼腥草,5%用于养殖轻饲料。
“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和九丰农业等企业合作,签订秸秆回收协议,用于秸秆回收利用。”村支书向祖祥说。
科技创新,示范引领。该村还计划开发生态试验田,全程记录不焚烧、不施化肥的种植数据,并组织村民现场观摩,鼓励村民自愿参与试点。
“我们还计划选择种植能手,在试验田里完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收获时将邀请全体村民现场观摩对比。”该村农技员介绍。
政策扶持,激发动力。镇上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加快拨付进度,保障宣传资料印制、标语横幅制作、媒体宣传等费用支出。配套资金向基层倾斜,确保宣传工作落地见效。对将秸秆供应给养殖场、参与试验田种植的村民,年底还给予一定的补贴,从村集体公益金中列支。
通过政策引领、技术赋能与监管护航,中方县成功构筑起“不能烧、不敢烧、不愿烧、不用烧”的秸秆治理新体系。
昔日“烽烟四起”已成历史,如今“点草成金”正成为现实。秸秆综合利用既守护了蓝天净土,又鼓起了农民腰包。
一条生态与增收共赢的新路子,正在中方县的田野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