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大学堂 (资料图)。
在太原市五一广场东侧的侯家巷,一座饱含岁月风霜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屹立百年,这便是太原人熟悉的山西大学堂旧址。
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是山西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也是山西大学的前身。但你知道吗?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山西大学堂曾是“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总部,无数热血青年的抗战征程在这里开启,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山西大学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烽火年代
故事要从1937年讲起。这一年的8月下旬,日军兵分三路入晋,对华北战略要地山西形成夹击之势。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决定了“开辟敌后战场、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具体行动方针和政策。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两次急电,令周恩来立即赶赴太原,商谈八路军入晋事宜。9月5日,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徐向前、肖克、程子华等同志前往山西太原。
处于危急之中的华北,在急切地呼唤着全民团结抗战。周恩来提出,要保卫山西、保卫华北,就要动员广大群众。共产党主张建立各党、各派、各军和各界人士的共同联盟,联合起来共同抗战。
9月10日,日军突破了山西的“正北门户”天镇。13日,日军攻破大同。随后,日军主力继续南下,向雁门关、平型关进犯,整个晋西北陷于极度慌乱之中。
大敌当前,形势窘迫。经过反复商谈,中共方面和阎锡山方面决定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战动总会),双方共同确定了战动总会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人员。
战动总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人民武装部、动员分配部、铲除汉奸部、总务处。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担任主任委员,中共派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参加并指导工作。
热血征程
1937年9月20日,战动总会在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堂于1931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大礼堂宣告成立,总部设在山西大学。
成立当天,山西大学大礼堂内,各界代表济济一堂,周恩来作了报告。他精神振奋,慷慨陈词,深刻地阐述了政治军事形势,精辟地分析了抗战前景,与会各界代表深受鼓舞。
战动总会一成立,便立即派出干部在太原、晋中和晋西北组织成立县、区、村各级动委会,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组织游击队。同时,战动总会还组织了军政训练班,培养军事领导人才。
军政训练班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彭雪枫、丁玲等人也在此时来到山西大学大礼堂,举行公开演讲,宣传抗战,发动群众。一时间,太原成为各地青年云集之地。
到了1938年3月,战动总会共组建了25支游击支队,共计2.1万余人,发展地方游击队1.1万余人,自卫队6.5万余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对于稳定局势、激发民心,有组织地抵抗日军侵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战动总会成立不久,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在此之前,战动总会相关人员由太原辗转到达汾阳、离石、岢岚等地,在晋西北地区开展工作,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战动总会组织。
战动总会的成立有着重要意义。由共产党、八路军派出代表,以公开身份参加领导,国共双方形成固定的组织、共同的纲领,行使战时政权的职能,这在当时是全国第一个。
岁月留痕
穿过岁月长河,见证历史沧桑。2013年,山西大学堂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山西大学堂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主楼及两侧翼楼组成。外墙色彩为灰色,窗套及檐口为白色。主楼建有拱券式门洞,门洞之上还有两层楼。楼顶平台之上建有一座方形钟楼。主楼两侧为翼楼,高两层。
走进主楼一层,历史遗韵扑面而来。木制的圆拱形大门敦厚结实,两根门柱分立两侧。大厅内有四根粗大的通天柱,上部互相连接,形成圆拱形,造型独特。这座建筑是当时全省唯一的无大梁新式建筑,承载着人们对新世界的渴望。
这座始建于1904年的建筑,见证了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穿行在窑洞式走廊内,伴着从窗棂洒入的晨光,端详岁月留下的斑斑印记,那些心怀祖国的热血青年,那段澎湃激荡的抗战岁月,那段丰盈厚重的奋斗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太原日报 记者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