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文章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南首飞!12只“国宝”朱鹮在沐川重返蓝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3:33:00    

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乐山市沐川县,1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经过野化后放飞,这也是西南地区首次实施朱鹮野化放飞,标志着四川在珍稀濒危鸟类保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上午9时35分许,乐山市沐川县沐溪河畔,12只佩戴橙色卫星追踪器的朱鹮相继振翅,在围观群众的注视下掠过树林,飞向乌蒙山脉。

据沐川繁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天放飞的12只朱鹮,历经240天仿生态野训,觅食成功率提升至85%,飞行耐力突破15公里,已完全具备野外生存能力。这是西南首次实施朱鹮放飞,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将逐步恢复其迁徙的习性,最终实现四川朱鹮野生种群的重建。

从“极危”到重生,这12只朱鹮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作为世界濒危鸟类、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素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还被誉作“鸟中大熊猫”,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更是朱鹮最主要的历史分布地。

然而,受生存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朱鹮种群数量在上个世纪急速下降,一度“命悬一线”。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经过40多年的保护和繁育,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超万只。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所在的沐川县,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湿润,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83%,负氧离子浓度超城市30倍,拥有大渡河支流12条、湿地公园3处,为重建朱鹮野生种群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和繁衍场所,是国家林草局布局“朱鹮种群复壮”的重点区域。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的野化放飞基地是我省唯一一个由国家林草局批准专用于进行野化放飞实验引种建立的,中心自2019年投用至今,朱鹮数量从40只繁育至83只。不仅突破了亚热带气候区朱鹮繁育技术瓶颈,也为建立长江上游朱鹮野生种群奠定了基础。去年9月,沐川投资230万元建设的朱鹮野化放飞基地建成投用,挑选了28只身体健壮、发育良好的朱鹮在驯化笼中进行野化训练。

由于人工繁育的朱鹮长期生活在相对狭小的饲养环境,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基地通过模拟朱鹮的野外生存环境,引导朱鹮增强觅食、飞行等野外生存技能。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野化训练最难的是让它们忘记‘饭来张口’,我们把鱼藏在浅水区,逼它们自己觅食……只有完成自主觅食、求偶、繁殖、哺育幼鸟等一系列野外生存本领,且每项‘功课’都是满分的朱鹮,才能从这里顺利毕业,成为一只合格的朱鹮种源。”

本次野化放飞,将进一步扩大朱鹮野外种群数量在陕西境外的分布范围,有效推动国家林草局有关“在历史分布区重建和复壮朱鹮的野生种群”的战略部署,对提高放飞地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效应,为我国朱鹮的野放研究提供新的科学借鉴。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冉江洪告诉记者,后续沐川将重点对朱鹮的活动范围、觅食状况、生存状况、繁殖状况和放飞地环境质量等进行监测,如果一切顺利,第二批16只将在9月上旬完成放飞。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的朱鹮人工繁育种群有4个,分别位于乐山市的沐川县、峨眉山市和市中区绿心公园、成都市的成都动物园,朱鹮野生种群建成以后,将有利于发挥朱鹮旗舰物种的作用,加快自然栖息地环境的恢复,促进四川山鹧鸪、白鹇(峨眉山亚种)等本土濒危动物的保护。

从秦岭到长江口,这是为“东方宝石”朱鹮写下的种群重建注脚,也是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作的探索和努力。鸟类专家们希望,当朱鹮的种群规模足够大,还可以恢复自由迁徙的历史习性,在我国东部沿海自由翱翔。届时,这群跨越山海的“吉祥之鸟”,将以翅尖丈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版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