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满枝给学生们讲红色故事。受访者供图

刘屋抗日战斗遗址纪念公园。受访者供图
86年前,东莞石碣镇,华南敌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对日作战,打响了东莞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如今,烽火记忆正照亮这片红色土地的新征程。
时间回到1938年11月13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挑选40多名队员,到东江北岸设伏,石碣乡刘屋自卫队积极配合,在刘屋桑园厦奋勇阻击日军。这是榴花塔阻击战系列战斗中最壮烈的一次,极大地激发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如今,硝烟散去,红色基因却在这片土地上扎得更深,化作滋养后人的精神养料。
撰文:郑家琪 吴擒虎 胡建芬 张珊瑜
桑园厦的枪声:永不遗忘的战斗坐标
东莞的红色基因深植于东江之畔,刘屋村便是这段记忆的重要载体。从榴花公园到刘屋村,一江之隔的距离,留下了永不遗忘的战斗坐标。
石碣镇关工委“银发五老将”志愿服务队宣传员刘满枝从小听着村里长辈讲述榴花塔下的抗日故事,那些口口相传的英勇事迹,早已刻进他的记忆里。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继续将这段故事讲下去。
据史料记载,1938年10月19日,石龙被日军占领,中共东莞中心县委迅速抽调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部分兵力,开赴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等一线设防。同年11月13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挑选40多名队员,到北岸设伏,石碣乡刘屋自卫队积极配合,在刘屋桑园厦奋勇阻击日军,毙敌1人,伤敌数人。
“日军骑兵突袭竹林,抗日战士表现十分英勇。”刘满枝常提起战斗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这场战斗持续至当日下午4时,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共牺牲了11人,刘屋自卫队也牺牲11人。战斗结束次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莞城中山公园举行追悼大会,群众送上的“老模首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挽联,成为这段历史的生动记忆。
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与地方自卫队并肩作战,村民们或传递情报,或协助埋伏,用朴素的家国情怀书写了“军民互助”的生动实践。正如纪念碑文所铭记的,这场战斗“极大地激发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为后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诞生埋下了火种。
今年年初,定居广州的樊先生通过刘屋村网络宣传了解到这场战役,发现烈士樊炳坤是自己的大伯。他随即联系刘屋村社工,希望能带回亲人的骨灰。由于战争残酷,牺牲的战士们并无骨灰留存在刘屋村,尽管心愿未能达成,但作为烈士后辈,樊先生始终认为这是家族的光荣。
这段寻亲故事也成为刘屋抗日战斗遗址纪念公园的生动注脚,让参观者深刻理解: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
红色精神的当代回响:从历史记忆到发展动能
硝烟散尽,红色精神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活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石碣镇“双标工程”建设示范,刘屋抗日战斗遗址纪念公园以多元载体,让86年前的战斗故事跨越时空与当代人对话。
刘屋村打造红色引领型社区发展新范式,通过红色关怀树村风,红色传承塑家风,红色志愿树民风,持续擦亮刘屋红色名片,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传承的社区共同体。
传承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除了实体阵地,刘屋村还组建了“小小宣讲团队+党员志愿者”的双轨讲解队伍,开发出亲子研学游、红色运动会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今年5月,“绘声绘色”红色宣讲培训小组11名青少年,通过5节课程学习刘屋红色历史知识、演练宣讲过程,成为红色基因的“10后”宣传队。
红色基因的浸润,正在为刘屋村的社会治理注入活力。刘屋村创新性推出的“守护银龄”长者健康项目,通过社区合伙人制度,动员医生、志愿者、居民骨干等组成红色健康大使队伍,从身、心、社全人健康三维守护长者健康,织密红色关怀网,多方合伙人联动,践行革命年代“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的精神。
暑假期间,刘屋村特别策划“红色小小侦察兵”活动,引导社区少年儿童化身志愿力量,主动发现社区安全隐患并参与微改造,通过“实践+传承”,既强化了社区安全防线,又让“奉献互助”的红色基因浸润民心,带动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形成邻里守望、共建共享的淳朴民风。
86年前的枪声已远,但“不屈不挠、团结抗敌”的精神仍在闪耀,成为石碣和东莞续写时代答卷的力量源泉。
■链接
寓教于乐,让红色文化扎根校园
9月的阳光穿过刘屋抗日战斗遗址纪念公园的枝叶,在抗战纪念碑上投下细碎的光影。600平方米的公园里,抗战浮雕上战士们冲锋的身影与文化连廊里的史料事迹遥遥相对,健身器材旁老人的笑声与研学团队的笑语交织,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将86年前的烽火记忆与当下的平和日常温柔相拥。
这段红色记忆在刘屋村落地生根。在石碣实验小学的操场上,“红色小火车”流动课堂总能引发学生们的热切关注。这个由5节车厢组成的互动装置,将“寻文化—习文化—传文化—展文化”设计成闯关游戏。学生们充当乘客,在车头领取“车票”以获得“进站”体验的资格,乘客们需要体验完5节车厢的互动游戏,才能获得相对应的车厢标签,集齐5节车厢即可到火车头抽奖领取小礼品。
刘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熊妹介绍,刘屋村希望以走进校园的方式,带动更多学生群体通过参与游戏互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提升学生群体对刘屋红色文化的认识,在弘扬“东纵精神”的同时,学习“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以此扩大刘屋红色文化的影响力。